昂山素姬明日打破沉默談羅興亞衝突 各界矚目
緬甸邊區若開邦戰火未止,少數族群羅興亞穆斯林持續逃亡,領導人翁山蘇姬將於19日(星期二)第一次就此危機向緬甸人民進行演說,她想撫平全球憤慨,又不願激怒再展勢力的軍方,面臨兩難。
委內瑞拉內戰一觸即發,美國究竟該如何應對?
委國國內的和平,是每個美洲國家的利益所在。美國領導人在這場局勢中的作用必須巧妙且謹慎,以免越混越糟。一個共和國即將瓦解,在真正的災難來臨前,我們必須做好萬全的準備。
西貢淪陷前,「美國鄧寇克大撤退」七千多人搭上直升機逃去
越戰共歷時八年五個月又三天——從一九六四年八月東京灣決議案,到在一九七三年一月簽訂巴黎和平協約為止——是美國有史以來時間最長的正式軍事衝突。這項記錄直到二〇一〇年六月,才被美國在阿富汗進行的「持久自由行動」所打破。
特朗普孤立政策 美國人理應反對
在我們父母或者祖父母的年代,勇敢的定義或許很容易掌握,像是諾曼地登陸、硫磺島英雄,這些英勇的作為能讓現在的我們得到許多讚揚。但要說服別人,削減美國國務院2017年的預算,可能會引發國際戰爭或者全球疫病大流行,這可是一項抽象又極具挑戰性的任務。
聯合國前秘書長安南:在世界難民日,只看到窮國努力收容難民
「世界難民日」是一個好機會,訴諸美國總統林肯所說的「人性中的良善天使」(better angels of our nature),我們要求領導人負起責任,承諾合作分擔責任,讓世界可以有尊嚴地管理難民,尊重他們的人權。
被遺忘的第三個國家:為什麼特朗普應該立即對蘇丹採取行動?
在國會立法支持下,建立一個新的人權與和平溝通管道,將有利於美國解決其核心利益問題,這也將為蘇丹長期苦難的人民提供一個更加和平、宗教自由和良好執政的堅實道路。
伊斯蘭靈魂爭奪戰:影響未來十年阿拉伯世界的四股趨勢
阿拉伯世界的內外領袖不可能徹底解決這四大趨勢所蘊含的問題,尤其因為西方民粹主義和本土主義的崛起。但我們可以而且應當採取行動。關鍵是要集中力量關注社會經濟問題,而不是地緣政治。
大國請放下手中的紙牌,結束致命的遊戲,保護學校免於受攻擊
我們呼籲英明的領袖,讓教育有機會打破暴力循環。2017年7月的20國高峰會是世界領導人證明其負責任和責任感的機會。作為實現永續發展目標的關鍵,他們必須重申對教育的承諾。
「媽媽,如果我的屍體找不到了,請不要哭」:紀念流亡途中死亡的四千敘利亞難民
「自從敘利亞內戰開始,460萬名敘利亞人民被迫離開家園。為了抓緊最後一絲生存的希望,他們要橫越地中海。而這段路途,正是21世紀最致命的遷徙。」人道救援機構 Support to Life拍攝了一個名為「海中的墓園」的特輯,描述遇害者背後的故事。